快住手! 掏耳朵可能引发疾病!医生:耳屎有这么多保护作用
一、有耳屎就想挖耳朵
不挖就浑身不自在?其实常挖耳朵是一种不良习惯,可能诱发多种疾病,而且耳屎并不是耳朵的垃圾还有很多保护作用。
二、耳屎不是垃圾常挖小心生病
人们一般以为耳屎就是耳内的垃圾,其实它有一个很有意境的学名,叫“耵聍”[dīng níng],耵聍是外耳道耵聍腺分泌的一种淡黄色的黏稠液体,富含氨基酸、脂肪酸、溶菌酶、免疫球蛋白等,耵聍能保护外耳道上皮,防止皮肤干裂,具有抑菌和杀菌的生理功能,还可阻挡灰尘、小飞虫等进入外耳道保护鼓膜。
一般情况下,在我们说话、吃饭、打哈欠时,耵聍会随下颌运动,借助汗毛的推动作用,缓慢地向耳道口移动,自动排出,因此常挖耳朵可以说是多此一举,更确切地说常挖耳朵是一种不良习惯,可能诱发多种外耳疾病,中国医师协会耳科学组副组长李永新,介绍经常用硬物挖耳朵,耳壁上的血管可能会增生、增粗,皮肤汗腺的作用也会下降,甚至损伤毛囊,时间久了会导致耳道的皮肤增生,从而继发炎症、耳道增生、耳道狭窄等疾病,其实,正常情况下,耳朵不需要清理,如果觉得不舒服了,可以用干净的棉签轻轻沿着耳壁蹭一蹭。
三、给孩子挖耳朵小心损伤鼓膜
专家提示:家长们觉得帮宝宝把耳屎掏出来,宝宝们会舒服很多,但这种做法很可能会害了孩子,经常挖耳,容易刺激鼓膜发生慢性炎症,使鼓膜发红、变厚,挖耳朵时不小心,还有损伤鼓膜的危险,尤其是在给孩子挖耳时,如果孩子突然挣扎,或刺激外耳道,出现咳嗽反射更容易损伤鼓膜。
四、“油耳”,如何清理耳道?
专家介,少数人耳内耵聍腺分泌旺盛,外耳道上皮脱落较慢,耵聍不表现为块状,而为黏稠的液体,被称为“湿性耵聍”,俗称“油耳”,湿性耵聍者的耳屎生成速度比较快,如果不方便到医院就诊,自己挖耳则要注意:
第一,最好用棉棒,轻轻在外耳道口转动,然后耳朵朝下,让耵聍自行排出,避免使用指甲等尖锐物挖耳。
第二,不要频繁挖耳,一些耳道发育不好,耳道窄的患者需要格外注意,如果耳屎生成速度比较快,甚至影响听力,最好到医院请专科医生使用专门器械取出。
文章来源:健康四川官微